魏人王弼在《周易略例》中言:“物无妄然,必由其理。”此言精辟指出,事物的产生、变化绝非偶然,小至草木枯荣,大至社会变迁,任何现象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与逻辑,必遵循其固有之理。这一古老智慧为现代安全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:它警示我们,必须深刻把握风险滋生、传导、演化的内在逻辑,从看似偶然的事件中探寻必然因素,精准识“理”,才能科学预判风险,有效构筑从源头预防到末端应对的全链条防控体系,将安全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坚实支撑。
深研风险演化之理,筑牢预见之基。 安全风险,无论是传统的生产安全、社会治安,还是非传统的网络安全、金融安全、生物安全,其滋生、积聚、爆发皆有迹可循。任何事故隐患背后,必然存在思想认识、责任落实、制度执行、技术防护等方面的深层原因和客观规律。切不可将安全事件简单归咎于“偶然”或“疏忽”,必须坚持系统思维,深入剖析风险产生传导的机理、隐患叠加放大的路径,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与特定风险类型的关联性。只有准确把握各类安全风险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,才能实现对风险源的早发现、早研判,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见,牢牢掌握安全治理的主动权。
遵循防灾减灾之理,掌握科学之钥。认识风险规律的目的,在于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。安全治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。例如,在安全生产领域,必须遵循工程安全规律、人机环管协调规律,严格标准、规范操作;在网络安全领域,必须遵循信息传播、攻防对抗的技术规律和网络空间治理规律,构建稳固的防护体系;在公共卫生领域,必须遵循疾病传播规律和应急管理规律,完善监测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;在社会治理领域,必须遵循社会矛盾产生演化规律,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。这意味着治理者必须摒弃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断,将法治方式、精准施策、工程措施等建立在科学认知之上,使安全防线更加稳固有效。
展开剩余49%洞察新兴领域之理,赢得未来之先。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新能源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,也伴生着新的安全挑战和未知风险。这些“新事物”必然蕴含新的安全之“理”。绝不能以旧经验应对新风险,必须保持高度敏锐,加强对前沿领域安全风险的跟踪研究,探索其内在属性和潜在规律。要鼓励科技赋能安全治理,利用先进技术提升风险监测预警、综合分析、应急处置的智能化水平。同时,要前瞻性布局制度规范,在探索中不断总结提炼,将行之有效的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,为新兴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。
力戒违背规律之妄,坚守责任之界。 历史和现实警示我们,任何忽视安全规律、麻痹侥幸的“妄然”之举,都可能付出惨痛代价。诸如安全生产中的违章指挥、冒险作业,生态保护中的破坏性开发,数据应用中的无序滥用,都是对安全之“理”的漠视,必须坚决纠正。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,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,建立健全最严格的安全责任体系。各项决策,特别是涉及重大安全问题的决策,必须进行科学严谨的风险评估,确保符合客观规律,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。
顺理而举易为力,乘势而行必有为。 面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,唯有深刻把握“物无妄然必有其理”的内在逻辑,从风险演化中探寻规律,于防灾减灾中遵循法则,方能筑牢安全屏障。新征程上,我们必须坚持深研风险演化之理,做到见微知著、防患未然;遵循防灾减灾之理,实现科学应对、精准施策;洞察新兴领域之理,提前抢占先机、赢得主动;力戒违背规律之妄,坚定守住底线、不越红线。以“山不让尘,川不辞盛”的务实精神,将规律认知转化为治理实践,步步为营夯实安全根基,最终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注入持久动力,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、行稳致远。
发布于:陕西省